新华网北京9月1日电(赵海军)当盛唐的灯火与5G的信号在大唐不夜城交相辉映,当智慧校园的课堂与工业互联网的产线隔空对话,当直播助农的声浪与零碳工厂的机械臂同频共振,西安这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古都,正以数字经济为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为墨,在新型工业化的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8月26日—27日,“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走进西安,探访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这片沃土上打造的五大标杆点位,见证信息通信业如何为实体经济注入澎湃动能,看千年长安如何在数智时代焕发新生。
织密“数字经纬” 让场景智慧落地生根
漫步西安大唐不夜城,盛唐主题雕塑在灯火中尽显恢宏,八方游客举着手机记录美景、开启直播,熙攘的人群中难寻网络卡顿的焦躁——这背后,是陕西移动用“技术绣花针”织就的一张看不见的“通信保障网”。作为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特色旅游景区,大唐不夜城春节假期日均客流量达数十万人次,单小时峰值逼近10万人,“人挤人”的场景下,如何让每个人的“云端体验”不掉线?
大唐不夜城里的微型基站
陕西移动给出的答案是“多频三层4G/5G立体超密组网”:96个5G基站、139个4G基站隐匿在路灯杆、监控杆与楼顶之间,242个5G小区、818个4G小区像毛细血管般覆盖每一处人流密集区,既不破坏景区古色古香的风貌,又实现了网络容量的“极致扩容”。在这里,5G-A3CC载波聚合技术让峰值下载速率突破4.2Gbps,AI智能基站能根据人流变化动态调整资源分配,游客直播演出、上传视频时,画面流畅得如同面对面分享。
面对演出区域的“人流潮汐”,陕西移动早已备好“弹性方案”:重要节假日提前预测业务量,将保障范围分为核心区、一般区与周边道路,部署400余个逻辑站、1300余个逻辑小区,让网络容量达到极限,可同时保障20万用户正常使用;借助无线工作台的智能载波调度功能,人流聚集时自动唤醒备用资源,人流散去后自动关停冗余设备,既守住了“用户感知”,又算好了“节能账单”——夜间仅保留单层网络运行,基站能耗显著降低,实现了“美景与网络共优,体验与低碳双赢”。
当千年盛唐文化遇上前沿通信技术,大唐不夜城不仅是“网红打卡地”,更成为智慧文旅的标杆范本。
如果说大唐不夜城是“智慧应用的窗口”,那么西安交大—中国移动数字政府联合研究院就是“技术创新的策源地”。走进研究院展厅,“2024年产出106项学术成果”“19个数字政府课题成果”“3套零碳解决方案实现产业化”的展板格外醒目——这是校企双方打破“甲乙双方”传统合作模式,以1121(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产学研新范式交出的成绩单。
在这里,“需求—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了完美闭环:中国移动带来数字政府、智慧能源等领域的“真需求”,西安交大输出跨学科人才与科研能力,双方共建“双首席科学家”机制,院士领衔的团队与企业工程师并肩攻关,让“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变成“产业里的产品”。在数字政府领域,联合研发的“海算治数平台”已在黑龙江等地落地,跨网数据传输速率提升50%,丢包率降低50%,让政务数据“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不再是难题;在能量信息融合领域,围绕“双碳”目标研发的绿色智能算力解决方案,让智算中心单节点能耗降低30%以上。
研究院的“硬核实力”还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博士后合作基地吸引3名博士后入站,“双导师制”培育269名优秀学生,13名集团级金种子、9名C9博士加盟研发团队,形成了“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主力人才+新星人才”的四层梯队。
当高校的智力资源遇上企业的市场眼光,产学研融合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成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引擎。
打造“数字底座” 为产业升级注入硬核动能
走进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西安交大的学生们正戴着VR眼镜在“虚拟实验室”拆装发动机,远程操控精密仪器,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打造的“5G融合双域专网”在默默支撑。中国电信用“通信技术+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为这里搭建了一座“数字智慧学镇”。
“以前几百个学生同时用VR设备,Wi-Fi肯定卡成‘幻灯片’,现在有了5G双频组网,30组人同时操作虚拟发动机,延迟能压到20毫秒以内!”西安交大的老师介绍道。中国电信不仅解决了“高并发”难题,更攻克了科研“低时延”痛点——在校区部署下沉式核心网设备(UPF),让端到端时延降至8毫秒,比普通5G公网快6倍以上,为远程精密操控、实时数据分析等前沿科研提供了“通信保障”。
更智慧的还有校园管理:5G网联无人机定期“空中巡检”,发现电线、管道隐患的速度比人工快90%;校区“数字孪生”平台实时呈现20多万个传感器数据,哪里水管漏了、哪个实验室空调忘关了,系统会第一时间报警,每年为学校节省千万级运维成本,人力节省近一半。在这里,5G不仅是“网速快一点”,更是重构了教学、科研与管理模式:AR/VR沉浸式教学让知识更易理解,5G+大数据构建的“四精准”评价体系破解了教育评估难题,“西安交大创新港智慧教育项目”不仅斩获“绽放杯”全国桂冠,还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智慧教育”全国典型项目,成为教育数字化的“陕西样板”。
法士特高智新工厂的5G示范线(新华网赵海军/摄)
从智慧校园来到智能制造车间,法士特高智新工厂的“无人化生产”让人眼前一亮:AGV搬运车沿着预设路线穿梭,机械臂精准完成齿轮加工,质检设备自动识别产品缺陷,整个车间只有150名工人,却实现了亩均产值比老厂区提升近5倍——这是中国电信、中兴通讯携手法士特打造的“5G零碳黑灯工厂”。
“传统以太网建设成本高、抗干扰能力弱,我们为法士特定制了5G+工业PON双千兆方案,5G的低时延、高稳定满足AGV、移动式工作站的需求,工业PON则降低了建设成本,传输距离更远。”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工业行业事业部总经理侯林介绍。
在这座工厂里,5G定制网嵌入生产全流程,AGV调度效率提升45%,设备故障率下降30%,以往需要700~800人作业的车间,现在只需150人,人力成本大幅降低,生产效率却显著提升。
法士特高智新工厂里的AGV搬运车(新华网赵海军/摄)
更难得的是,工厂还实现了“绿色生产”:借助数字技术优化能耗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幅降低,成为“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副总经理凌泽亮表示:“运营商转型的核心,是突破‘通信技术+工业知识’的融合边界,从‘管道提供商’变成‘产业赋能者’。”在法士特,5G不再是“附加项”,而是成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必需品”,为陕西打造西部新型工业化高地注入了“电信力量”。
激活“数字引擎” 让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陕西富平的琼锅糖,纯手工制作,甜而不腻!”在陕西联通直播产业研究院的直播间里,主播正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农特产品,屏幕上订单不断跳动。2021年3月,陕西联通与西安邮电大学共建了这家西部首家直播产业科研联合体,四年来,他们用“直播+数字乡村”的模式,让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
“我们走过19个省256个区县,培训了超过4.5万名新农人,帮助学员打造‘10万+’粉丝账号400余个,累计带货超3.2亿元。”陕西联通乡村振兴事业部副总裁王长安介绍。
在研究院的培训区,西安鄠邑区城傅村党支部书记田鹏飞正带着村民学习直播技巧——作为退役军人,田鹏飞带领村民接触5G电商后,城傅村的农产品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变成“网上热销品”,村集体经济显著增长。“以前村民卖苹果只能等收购商来,价格压得低,现在直播带货,一斤能多卖2块钱!”田鹏飞的脸上满是自豪。
研究院的“智慧”不止于直播带货:自主研发的“AI直播云平台”为新农人提供“保姆级”解决方案,解决入门难、运营难、爆款难问题;XR、元宇宙技术打造“泾阳安吴元宇宙第一村”,让红色文化与秦商文化通过数字技术“活起来”;“碰一碰拓客系统”“AI无人直播”等产品,还为中华老字号、实体门店赋能,帮助西凤酒、外婆印象等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年增收超千万元。从乡村振兴到产业升级,陕西联通直播产业研究院用“数字桥梁”连接城乡,让“直播兴农”“直播兴商”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从大唐不夜城的“智慧文旅”到法士特的“智能制造”,从创新港的“数字教育”到直播研究院的乡村振兴,以点带面,勾勒出信息通信业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图景。在这里,5G、工业互联网、AI等技术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变成了游客流畅的直播体验、学生沉浸的VR课堂、工人高效的生产场景、农民增收的真实订单。
千年古都逢盛世,数智赋能启新程。西安的实践证明,新型工业化不是冰冷的机器替代,而是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随着信息通信业持续深耕,更多“陕西经验”将走向全国,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动能,让更多城市在数智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发展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