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2日电(赵海军)秦巴腹地藏秀色,汉水之滨孕新机。汉中,这座浸润着三国文化、流淌着生态诗意的城市,既有朱鹮翩跹稻田间的自然之美,也有藤丝婉转织千年的非遗之韵,更有古汉风华传至今的历史之厚。8月28日—29日,“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走进汉中,循着5G信号的轨迹,探访电信运营商与地方产业碰撞出的数字火花——从守护“东方宝石”的智能监测,到激活非遗的直播赋能,从让文物“活”起来的智慧文博,到让农田“会说话”的数字农业,再到让乡村“更聪明”的治理升级,数字技术正像汉水般浸润汉中的每一寸土地,书写着信息通信业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天汉答卷”。
5G+AI护“东方宝石”筑牢智能保护网
清晨的洋县朱鹮保护基地,薄雾还未散尽,几只身披“红衣”的朱鹮便掠过“鹮田一分”的稻田,细长的喙轻点水面,叼起一条泥鳅——这幅灵动的生态画卷背后,藏着中国移动用数字技术搭建的“保护屏障”。1981年,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在此被发现;如今,这一“东方宝石”的种群已增至1.1万余只,数字技术正是这场“生态奇迹”的重要推手。
汉中市洋县朱鹮保护基地5G+A实时抓拍违规行为(新华网赵海军/摄)
“要让朱鹮吃得安全、住得安心,数字监测必须跟上。”汉中移动政企客户部总经理张桓指着监控大屏介绍。2018年起,中国移动便以“技术迭代”响应朱鹮保护的每一步需求:先是在“鹮田一分”觅食区部署互联网专线+高清监控,一亩稻田留一分专给朱鹮觅食,其余九分田弃用化肥农药,监控镜头实时抓拍违规行为,既护得朱鹮“口粮安全”,也让洋县的有机农产品打响了名气;2022年,针对夜宿地“难靠近、难监测”的痛点,又在雷草沟、井水田两大夜宿地架起野保相机、高清云台,后端AI超脑自动识别种群数量、分析习性,至今已为朱鹮局提供6000余条精准数据,破解了“夜间观测难”的困局;如今,更是升级到“声纹识别”,在关键区域加装专业设备,收集分析鸟类声音,已成功识别出15种鸟类种群,从“单一护鹮”延伸到“全域护鸟”,为秦岭生物多样性监测提供了“数字标尺”。
站在监测中心,耳边传来不同鸟类的鸣叫声——这是声纹系统实时收集的“自然之声”。“以前护鸟靠人巡、靠眼看,现在靠5G传、靠AI判,效率翻了好几倍。”工作人员笑着说。从7只到1.1万余只,从“人工守护”到“智能护航”,中国移动用数字技术让“东方宝石”在秦岭南麓自由翱翔,也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数字赋能小山村绘就智慧新图景
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来到留坝县青桥驿镇社火坪村,会议室里“智慧联防视频监控中心”大屏上,全村75处监控画面实时跳动——山林间的环保监测、村口的治安巡查、田间的地灾预警,都在这方寸屏幕上一目了然。“以前村里有事靠喊、靠跑,现在有了数字‘千里眼’,治理效率大不一样了!”镇干部指着大屏介绍,这一切的基础,正是中国移动搭建的普服基站与千兆光网。
社火坪村网红正在将当地特产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卖向全国各地(新华网赵海军/摄)
在社火坪村,数字技术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5G+自动控温蜜环菌养菌室里,温湿度传感器实时调节环境,产能比传统方式提升15%,村民不用再日夜守着菌房;“荷鱼共养”慢直播项目架起摄像头,网友能实时看到荷叶田田、鱼儿游弋的场景,为村里的农旅融合攒足了人气;康安乡村平台上,5G物联网血压仪将老人的健康数据实时回传,一旦出现异常立即预警,解决了“山区看病远”的难题。就连防汛防灾,也有“智能帮手”——镇村级防汛平台实时监测地质灾害与气象数据,风险因子精准识别,应急指挥一键响应,让村民多了份安心。
“下一步我们还要建‘5G+智慧大棚’,到时候在手机上就能远程管理作物!”谈及未来,村民们满脸期待。从“人防”到“智防”,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社火坪村用数字技术让小山村焕发大活力,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打造数字赋能链让文物“活”起来
汉中市博物馆:5G+AR让千年文物“活”起来,智慧文博添新趣
雨中走进汉中市博物馆,古汉台的青砖黛瓦沾着雨珠,拜将坛的石碑透着历史的厚重。正当游客对着汉阙驻足端详时,有人掏出手机点开AR导览——对准汉阙扫描的瞬间,三维复原的汉代建筑在屏幕上缓缓浮现,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这奇妙的“古今互动”,源自中国电信为博物馆打造的“5G+Wi-Fi6云网融合体系”。
汉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数字博物馆”(新华网赵海军/摄)
“博物馆既要守好‘历史的温度’,也要跟上‘数字的速度’。”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平衡“文物保护”与“游客体验”,中国电信做足了技术文章:在网络保障上,采用基站智能关断与信道负载均衡技术,既实现5G信号满格覆盖,又达成绿色低碳目标;黄金周等高并发时段,可拆卸式微型基站集群“按需上岗”,“宏站+微站+应急通信车”三级组网确保万人同时联网不卡顿。
更让游客惊喜的是“智慧导览”:VR沉浸式战场重现,让人仿佛置身楚汉相争的古战场;多语种云端语音讲解,走到哪听到哪,不用担心错过历史细节;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实时生成客流动线热力图,帮游客避开拥挤路段。就连文物保护,也有“智能卫士”——温湿度传感器监测展柜微环境,“天翼云眼”联动消防设备,火情10秒快速定位,AP设备还能推送疏散路径,构建起“文物监护-安防管控-应急联动”的闭环防护网。
“以前逛博物馆是看文物,现在是‘玩文物’,体验感完全不一样了!”一位年轻游客感叹。中国电信用数字技术为千年文博注入新活力,让历史不再“沉默”,让文化传承更有新意。
数字农业“智”种田药材产业结“金果”
秋日的汉台区徐望镇,田野间的中药材育苗大棚连片铺展,智慧农业展示大厅内的数据大屏实时跳动——这里是汉中市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产业核心区。这家2018年成立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以数字技术为笔,在630余亩园区、近千亩种植基地上,描绘着中药材产业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型画卷。
汉中市山水之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明铭告诉记者,作为秦巴山区“天然药库”的受益者,立足汉中生态优势,山水之间公司经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锁定天冬、白及、黄精、百部等道地中药材,构建起“种苗繁育—规模化种植—仓储加工—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8800平方米的现代化种苗繁育中心里,智能温控系统精准调节温湿度,每年培育2000万株优质种苗,年产值近1200万元,获评“陕西省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千余亩种植基地通过土地流转与合作经营铺开,智慧农业综合应用平台联动水肥一体化设施、智能灌溉监测设备,400个大棚的出苗情况、光照度实时可测,精准施肥浇水让药材品质与产量双提升;1200立方米冷链保鲜库、300平方米烘干物流设施解决储存难题,25人专业电商团队借力垂直平台拓宽销路,线下展销与药企合作同步推进,让“汉中药材”从田间走向全国市场。
科技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企业搭建中药材专家工作站,联合省内两所高校组建科研团队,西北大学教授团队牵头攻克技术难关,成功实现濒危药材“山慈菇”组培研发,选育出白及、天冬等新品种,摆脱优质种苗短缺困境;与中国电信合作建成的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成“田间大脑”——土壤湿度传感器、小型气象站实时采集数据,经云端AI分析匹配药材生长模型,天冬育苗灌溉时间缩短40%、精准度控制在±5%,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可视化监控实现跨基地种苗巡查与自动预警,人力成本降低60%;平台还整合全国四大药材市场数据,提供价格走势预测,助力订单种植、精准对接市场,避免盲目生产。
数字农业不仅富了产业,更暖了民心。据了解,园区用工全部来自周边村镇,农忙时每日用工100~150人,人均月收入超2800元,200余名务工农户中含32户脱贫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土地流转让村民获稳定租金,企业还与武乡镇明光村、徐望镇草塘村等村集体合作,通过资金、土地入股分红,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10万元,让“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
从“靠经验育苗”到“凭数据种田”,从“卖初级种苗”到“创品牌产业”,徐望镇以数字赋能中药材产业,让千年土地迸发新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写下“汉中答卷”中的生动一页。
5G激活千年非遗藤丝织就“致富网”
走进南郑区黄官镇藤编产业园,指尖划过细腻的藤丝,眼前的展品让人眼前一亮——不再是传统的藤筐藤篮,而是ins风十足的灯具、可爱的宠物猫窝、精致的文创收纳盒。“这些新品溢价能达到300%,比老款好卖多了!” 汉中藤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陈良顺拿起一个藤编灯具,脸上满是自豪。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项千年非遗还面临着“市场萎缩、手艺失传”的困境。
转机始于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2017年普服宽带落地,2022年黄官镇张家湾村、两河镇仰天坪村普服基站建成,5G信号覆盖了每个村落,为藤编打开了“数字大门”。非遗传承人们先是在短视频平台讲述藤编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手艺;接着依托移动5G+千兆专线,开起了“匠人直播间”——观众能实时看到陈良顺等匠人指尖翻飞的过程,还能参与竞拍;更创新的是“社区工厂”模式,通过视联网技术,村民在家就能接收订单、学习技艺,200余户编织户月均增收3000多元,陈良顺还成了“网红匠人”。
“我们正在建VR体验馆,以后网友能‘沉浸式’学藤编,还能线上定制专属产品,把生意做到国外去!”产业园负责人信心满满。从“藏在深山无人知”到“火遍全网有人抢”,从“守着老手艺”到“玩出新花样”,5G技术让千年藤丝焕发新生,织就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致富网”。
从朱鹮的“数字守护”到藤编的“非遗新生”,从博物馆的“古今对话”到农田的“智能耕耘”,从乡村的“智慧治理”到农户的“指尖增收”,汉中的五大点位,勾勒出数字技术与生态、文化、农业、乡村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在这里,5G不是冰冷的技术符号,而是守护生态的“眼睛”、激活非遗的“引擎”、传承文化的“桥梁”、赋能农业的“大脑”、点亮乡村的“明灯”。
汉山苍苍,汉水泱泱;数字赋能,未来可期。汉中的实践证明,新型工业化不是“重硬轻软”,而是“以智赋能”——让技术扎根大地,让创新服务民生,才能让发展更有温度、更具活力。随着信息通信业持续深耕,这座千年古城必将在数字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更多“汉中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