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红色底蕴:广安马拉松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08/29 17:11:27
来源:新华网

国际标准,红色底蕴:广安马拉松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

字体:

  2025年11月16日,2025广安马拉松赛将在邓小平故里再度起跑,数万名跑者将一同感受广安这座城市蓬勃的红色脉搏。

  自2016年创办以来,广安马拉松已累计吸引全国近9万名选手参赛。今年赛事更是迎来新的里程碑式飞跃——荣升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

  2024广安马拉松赛参赛选手从起点出发。新华网发(张可凡摄)

  历经九年发展,广安马拉松已从地方性赛事成长为国际认可的马拉松比赛。升级后的广安马拉松,将成为中国西部路跑的闪亮名片,为所有参与者提供连接世界、证明自我的独特体验。

 国际认证推动赛事专业化升级

  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认证是全球路跑领域的权威认可。据世界田联分级管理系统“世界田联标牌路跑赛事计划”,赛事分为白金标牌(Platinum)、金标牌(Gold)、精英标牌(Elite)和标牌(Label)四个等级。一项路跑赛事成为世界田联标牌赛事是提高赛事国际知名度、吸引高水平选手参赛、扩大赛事影响力的有力途径之一。

  自创办以来,广安马拉松始终保持着不懈的成长态势,不断提升专业化办赛水平。获得这一认证,意味着广安马拉松在竞赛水平、运营组织、选手服务、安全保障、媒体传播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得到国际权威认可。

 2024年11月23日,观众在道路两侧为参赛选手加油。当日,2024广安马拉松赛鸣枪开跑。新华网发(张可凡摄)

  作为广安全民健身盛宴和城市展示窗口,广安马拉松近年来在赛事服务、竞赛组织等方面水平不断提升。今年,组委会在赛事奖励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升级——冠军奖金累计最高可达2.9万元、首设“破3”奖励、首设大众年龄组奖励、首设跑团赛中赛奖励……这些奖项设置延续了广安马拉松对竞技水平的高标准追求。

  更专业的赛道保障、更完善的赛事体验、更严格的竞赛标准,只为让每一位跑者在伟人故里,感受世界级赛事的魅力。赛事升级后,将吸引更多国内外高手参与,提升比赛的竞技水平与观赏性。对大众跑者而言,这不仅是体验国际高标准赛事的机会,更让参与本身更具荣誉感——在世界田联认证的赛道上完成比赛。

  红色文化赋能赛事独特内涵

  广安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独特的红色文化。百年来,賨州大地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为这片土地注入了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让“红色”成为广安最鲜明的底色。

  当奔跑成为一种城市仪式,这些用脚步丈量的赛道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成为解码城市气质的精神地标。作为以“红色”为主题的马拉松赛事,广安马拉松从“红马”一路走来,将红色基因深深镌刻进赛事血脉,而赛事的“红色主题”特色也使其在同类赛事中具有独特价值与分量。

  为了更好地串联起广安的历史文脉与时代风貌,本届赛事在赛道设计上进行了优化,深入广安主城区核心区域。全程、半程马拉松均途经思源广场、邓小平故里景区、市民广场、吾悦广场、渠江红滩音乐公园等城市地标。此外,新赛道还优化了起伏路段,使其更符合世界田联标牌赛事标准,为选手创造了冲击新纪录的有利条件。

  小平故里路。(广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世界田联赛事认证体系成为重要标尺,赛道设计、选手服务、文化融合等软实力同样关键。2025年,广安马拉松将继续传承“红色”这一特色,让跑者在挑战自我极限的同时,用汗水致敬不朽的红色精神,开启一场属于每位跑者的红色之旅。

  体育名片助推城市综合发展

  作为川东北地区唯一的世界田联标牌赛事,世界田联标牌赛事认证不仅提升了赛事本身的影响力,也为广安打造了一张闪亮的国际城市名片,有效推动广安体育与文化、旅游、经济的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展示了广安火热的全民健身氛围。

  体育赛事已成为广安发展的重要抓手。广安马拉松、U16国青男篮国际挑战赛、全国老年气排球邀请赛……近年来,广安不断完善体育基础设施,提升赛事组织保障能力,成功举办多项全国全省性大型赛事活动。

  此外,正在广安市广安区官盛新区建设中的川渝广安共享体育基地(广安奥体中心)涵盖新建体育场、体育馆、游泳跳水馆、综合训练馆等设施。据悉,该项目将作为2026年四川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比赛场馆之一,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和体育运动需求。

 川渝体育共享基地效果图。(广安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赛事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广安市的“清凉经济”也在蓬勃发展——近年来,广安立足全域纳入重庆都市圈优势,出台《建设重庆都市圈北部文旅副中心的决定》,与重庆共同制定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责任清单,以“小平故里行·华蓥山上居·嘉陵江畔游”三张名片为核心,全力打造巴蜀文旅走廊区域中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广安市已接待川渝游客超1100万人次;上半年全市12家重点景区接待团队游客53.36万人次,研学团队29.45万人次,显示出体育与文旅融合带来的显著效益。

【纠错】 【责任编辑:贾紫来】